
-
目的地台北
-
行程日期11月 17日
-
行程日數1日
淡水,舊稱「滬尾」。17世紀初,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先後占領淡水,並以此為根據地,與中國、日本展開貿易交流。19世紀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成為國際通商口岸,躍身為重要物產集散地,是時淡水不僅榮居全臺最大港口,更是世界各國洋行設行貿易的地點。自1983年12月28日至2013年12月24日止,淡水地區經公告指定的有形文化資產計有27處古蹟,6處歷史建築,古蹟之密集,可說是臺灣僅見。 讓台灣最具權威的古建築研究者李乾朗教授將,帶你認識淡水古蹟的美麗與歷史。
第一日 台北
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1986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
淡水小白宫
為清朝淡水關稅務司的官邸,別稱小白宮,建於1870年,位於淡水埔頂,因之又名「埔頂洋樓」。為殖民地式建築,主題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表現出休閒地、舒適地、第二個家的生活情趣,洋人俗稱小別莊(bungalow);外設有走廊,流行於19世紀,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
馬偕故居
馬偕博士在1875年所建。西斑牙式的白堊孤廊建築,不僅適合熱帶氣候,其優美的造型配合青翠的埔頂,展望淡水河與觀音山。這是馬偕親自設計督工的,建材由廈門購入。明治年間,乃木總督曾來此拜訪參觀。二次大戰後,馬偕次女偕以利續住,直到年老。
教士會館
教士會館前身為宣教士宿舍建於1875年,與馬偕故居同時建造,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監造,以作為宣教士住宿之用,因外型白色又稱「馬偕的小白宮」。原與馬偕故居為同型建築,二次大戰後租給德記洋行時加蓋了二樓,並在後院蓋了一座翹脊古厝。
日治時代偉彼得牧師住得最久,因此有「偉牧師館」之名。
姑娘樓.牧師樓
為兩棟回廊式洋樓,紅磚外觀、斜屋頂、回廊及高臺階等特色,相當具有懷舊風情,姑娘樓建于西元1906年,牧師樓則是西元1909年所建,兩棟建築皆為吳威廉興建。姑娘樓為提供當時前來臺灣傳教服務的女宣教士住宿。牧師樓則建于當時牧師之宿舍。
理學堂大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該書院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感懷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同時也是台灣第1個私人博物館。
比起劉銘傳於光緒十二年(1887) 在台北設立的「中西學堂」以及1890年設立的「電報學堂」都來得要早,可說是新式教育的發韌。
真理大學禮拜堂
淡水紅毛城
古称「安东尼堡」。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占领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所兴建的圣多明各城,1644年荷兰人于圣多明各城原址附近予以重建,又命名为「安东尼堡」。
淡水红毛城全区分为红毛城及领事馆两部分;主堡为正方形格局,地基深、墙壁厚,加上『外石内砖』的砌法,在古代可不畏炮火的攻击。
雲門劇場
2008年,排練場意外燒毀。在於淡水扈尾砲台與淡水高爾夫球場之間,開始了雲門劇場的建置,保留了中央廣播電台紀念性建築的結構與外觀,並在央廣原址前的空地鋪上草皮,栽種兩百棵樹木,讓民眾得以在新舊建築群間,停駐休憩,觀賞戶外演出。
浮雲意象的銅綠屋頂,漆成墨綠色的鋼材主結構,以及淡綠的節能玻璃幃幕,呼應週遭林景。出簷設計遮蔽烈陽,隔熱玻璃擋住西曬。天篷留出空間,讓自然光傾洩入室。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