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元 9 至 15 世紀高棉帝國的王城,也是整個王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國都,面積達9平方公里,規模之大在當年來說實屬罕見。
王城根據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建設:最外圍由寬 100 米、深 6 米的護城河包圍,代表海洋;城牆則代表喜馬拉雅山脈;而正中央的巴戎寺就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
吳哥城共有 5 座城門,東面的勝利門曾為軍隊出征用,而現時遊客多於南門進入、北門離開。
王城中央的巴戎寺 (Bayon) 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闍耶跋摩七世的陵寢,後來成為國廟。第3圍牆上有多幅精美絕倫的石浮雕,題材大多圍繞高棉王族和人民日常生活,如漁民捕魚、國王出征、先王駕崩等等。中央塔樓四面則各有梵天神的雕像,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附近是年代較久遠的巴芳寺 (Baphuon),由優陀耶迭跋摩二世興建,在中國宋代文獻《真臘風土記》中被稱為「銅塔」,高約50米,前方有長長的通道。巴芳寺原本用來供奉濕婆,後來成為佛寺。
古皇宮 (Royal Palace) 為羅貞陀羅跋摩二世於公元10世紀興建。皇宮原為木造,表面貼滿金箔和鑲上珠寶;主建築經過多年風化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紅色的空中宮殿 (Phimeanakas)。這裏還流傳着關於蛇精的傳說,遊覽時不妨向導遊請教。
王城內建築包括用來進行閱兵的鬥象台 (Elephant Terrace)、雕工精細的癩王台和神秘的十二生肖塔等。







29/01/2014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