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奥蘭加巴德城以北 106 公里,始鑿於西元前一世紀,約持續 500 年,198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石窟列為文化遺產。
這裡曾被遺忘達千年,直到英國人在叢林中追獵老虎時才意外發現此一瑰寶,立刻引起世人矚目。目前共遺留有 30 座石窟洞穴,保留著以佛教為主題的精美壁因朵爾畫與雕作,精采絕倫,當中有些更透過絲路傳到中國,影響深遠。
石窟的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 3 期,由於風化嚴重,早期雕像已很難辨識,中期雕刻手法趨於成熟,出現了許多精品,如 16 窟中的說法佛、19 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藝精熟,為石窟造像之表表者。
後期的雕像規模擴大,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精巧,形態也更加優美,如 26 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盤、1 窟中的釋迦牟尼像,以及佈滿窟内四壁的佛像、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受曯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畫面上呈現大量現實生活場景,對了解當時的本土文化有很大幫助。畫中所描繪的眾多婦女形象,體態豐滿,姿態優雅,形象高貴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