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打一場無形的戰爭。」曾參與切爾諾貝爾救災行動的一位科學家形容。
1986年4月26日,基輔北面110公里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爆炸。所洩出的輻射,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為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核爆後30小時,反應爐30公里半徑範圍,曾經有30萬人居住的地方,兩小時內緊急撒退變為一片荒地,二十多年來無人進出。蘇聯時期封鎖消息,令事件更添謎團。電影、電玩遊戲結合坊間傳言,話入面有喪屍又有鬼。終於,切爾諾貝爾去年開放,導賞團讓人入內了解,深入陣地一片荒蕪,足以摧毀歐洲的四號反應爐,原來看不見的敵人,比真槍實彈更加可怕。
入隔離區必須報團,並要在10日或以前,到達後要經檢查站核對資料方可入內。說是隔離區,竟意外地有「人氣」,時有汽車泥頭車在身邊掠過,導遊出來解畫:「當年有老人家,話係度半世人,就算死都要返黎,於是幾年前就搬到隔離區邊的小村。仲有工作人員、科學家,負責監察環境變化,做新石棺,計埋都有500幾人住!」既然住得人,大概也不會發生遊客中輻射變喪屍化類的科幻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