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破產新聞屢見不鮮,就連日本古都京都亦無法倖免。京都市市長門川大作早前表明京都已負債累累,如果不及時進行財政改革,很大機會在10年內破產,言論引起各界嘩然。日本各地同受疫情打擊,到底為何唯獨京都會面臨財政危機?
今年6月7日,京都市市長在記者會上坦言:「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京都市將於10年內破產」。京都市債務高達8,500億日圓(約港幣$595億),「將來負擔比率」是政令指定都市中表現最差。讀賣電視台新聞節目早前就播出特集,分析京都陷入財政原因以及解決方案。
原因1:京都市營地鐵
京都市營地鐵是引發京都財政危機主因,京都市營地鐵東西線正值於日本經濟泡沫時期興建,當時工程造價增幅超出預期,但每日載客量至今仍未達到最初預期目標。在長期赤字下,2004年至2017年間京都市政府借貸1000億日圓填補,令京都市政府造成財政壓力。
原因2:稅收結構具先天缺陷
京都不僅支出多,就連稅收結構亦存在缺陷。專門研究地方財政、立命館大學森裕之教授表示,日本各市町村主要稅收來源是「居民稅」,即向居住者徵稅。另一項是與土地和建築物有關的「固定資產稅」。
然而,京都在於景觀保護條例下,建築物有高度限制,難以建造可預期固定資產稅的高層大廈,難以增加稅收。加上京都擁有很多神社及寺院,並非課稅對象。
而且京都現時約有15萬名大學生、佔整體人口約10%,而繳納居民稅的比例只有43.1%,是全國政令指定都市中最低。
大家可能好奇,當疫情消失、遊客人數有望增加,能可以改善京都的財政問題。不過森教授表示,雖然遊客增加可從商家及勞動人口徵稅,但稅收升幅並沒有想像中大,幫助程度有限。
原因3:儲備不足仍提供完善福利
在沉重債務負擔及稅收結構難以增加的情況下,京都市政府繼續為當地提供完善福利,例如:長者交通優惠「敬老票」等,甚至利用將來用作償還債務的資金(下稱基金)繼續提供福利服務。京都市由2005年起開始採用這筆基金,預計2026年將會用完,令京都市未來10年內有陷入成為「財政再生團體」風險(即地方破產)。
北海道夕張市於2007年宣布破產,成為「財政再生團體」後,公共設施陸續關閉、大幅提高市民稅及排污費、收取垃圾處理費,並大幅減少公共服務,當地人口由過去110,000人驟減至7,000人。
於是京都市於今年6月制訂財政改革方案,直至2025年五年內實現1,600億日圓財政改善。
解決方法1:減少社會福利等開支
其中,改革方案提出大幅削減社會福利,包括重新審視「敬老票」、裁減公務員及減薪。另外京都市擁有獨立育兒津貼,市內保育園的保育員配置數目亦高於全國標準,但在財政改革下,每年60億的育兒津貼、保育員亦須重新審查。
解決方法2:別墅稅
京都房屋古色古香,更吸引中國人購入當作別墅,於京都旅遊時的住處,導致京都樓價持續飆升,同時令想擁有安樂窩、育有子女的30多歲京都人外流。因此京都正考慮徵收「別墅稅」,向無人居住房屋的業主徵稅。「別墅稅」有助遏制樓價上升,吸引「育兒一代」回流,並預計可為京都帶來8億至20億日圓。
↓ 純黑咖啡、冷萃黑咖啡!讓您感受馥郁濃香!↓

↓ 立即分享打卡蛋糕相!↓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