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婆羅門教神秘面紗
婆羅門教即印度教,是世上最古老宗教之一,現時仍有約 10 億信徒。印度教帶濃厚的神話色彩,在印度、吳哥窟、新加坡和泰國等地,都有不少廟宇、神像和雕刻以婆羅門教為題材。遊覽這些景點前,不妨先了解一下背後的人物和故事。
滿天神佛
1. 濕婆 ( Shiva ) :三大天神之一的破壞之神,特徵是有 3 隻眼睛,手持三叉戟、盾、鼓和斧頭等物品。濕婆擁有座騎--神牛南迪 ( Nandi ),以及多名妻子。在印度和吳哥窟出現率很高。 2. 毗濕奴 ( Vishnu ):三大天神之一的守護之神,拿著圓輪、棍、法螺和蓮花,傳說有 10 種動物化身。毗濕奴在災難時,會以化身解救人類。毗濕奴的座騎為迦魯達 ( Garuda ),妻子是拉克希米 ( Laksmi )。在印度和吳哥窟出現率也很高。 3. 梵天 ( Brahma ):三大天神之一的創造之神,即泰國最出名的「四面佛」,是婆羅門教的最高之神,創造天地萬物,連毗濕奴也是在其肚臍長出的蓮花中誕生。其座騎為孔雀,妻子為薩羅斯瓦蒂 ( Sarasvati )。印度和柬埔寨人很少拜梵天,但在泰國和中國則非常多人供奉。 4. 阿修羅 ( Asura ):婆羅門教中的邪神。 5. 阿卜娑羅 ( Apsara ):娛樂和侍奉眾神的美麗仙女們,舞技精湛。在吳哥窟雕刻出現率極高。
怪異神獸
將動物侍奉為神靈亦是婆羅門教特色之一,以下三隻神獸比較有名,在古蹟中出現率亦比較高: 1. 那迦 ( Naga ):在雅利安人入侵以前,印度原住民所崇拜的七頭蛇神,被視為水源的保護神。現時在柬埔寨很常見。
2. 哈奴曼 ( Hanuman ):猴神,懂得隨意變化身體和在空中飛行,在《羅摩衍那》神話中出現。 中國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也是來自哈奴曼。
3. 羅睺 ( Rahu ):阿修羅之一,原是一條蛇,在《乳海翻騰》( 創造宇宙 ) 之時,奪取長生不老甘露,被太陽和月亮發現。牠急忙吞下甘露時,被毗濕奴神斬下頭顱,藥卡在喉嚨,於是只有頭部變成長生不老。後來,牠為報復還吞下太陽和月亮,但在喉嚨底掉出來,形成日蝕和月蝕的現象。
史詩神話
眾多神話故事中,以創世神話《乳海翻騰》,以及兩大史詩最為出名,如吳哥窟不少巨型浮雕都是以這些故事為題材。 1. 乳海翻騰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婆羅門教的創世神話。傳說世界中心的須彌山(Mountain Meru)下的乳海 ( 宇宙之海 ) 埋藏著長生不老甘露。眾神和阿修羅決定合作攪拌乳海以取得甘露。毗濕奴化成靈龜頂着須彌山作支點, 92 個阿修羅拉著那迦的頭,88 個天神拉着尾巴,輪流拔動以轉動須彌山 1,000 年。乳海翻騰時,創造出無數生命,最後須彌山斷成碎片。眾神終於取得甘露,卻反口不分給阿修羅,於是名為羅睺的阿修羅就企圖奪取甘露。 2. 《羅摩衍那》 ( Ramayana ):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故事主要講述羅摩 ( Rama ) 王子和公主悉多 ( Sita ) 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講述阿逾陀城 ( Ayodhya ) 國王的長子羅摩因比武獲勝,娶了鄰國公主悉多,卻被後母流放出國,並立其親生子為太子。後來悉多被魔王拉瓦那 ( Ravana ) 拐走,羅摩四出尋找。期間因協助被篡位的猴王奪回王位,而得到猴子大軍及猴神哈奴曼的協助,與魔王展開一場大戰 ( 楞伽之戰,Battle of Lanka ),成功救出悉多。可是,羅摩懷疑悉多不貞,悉多為表清白,跳進裂開的大地自盡。 3. 《摩訶婆羅多》 ( Mahabharata ):印度兩 大史詩之一。故事講述本出自同一家族的般陀羅 ( Pandavas ) 和庫羅婆 ( Kauravas ) 兩族兄弟,為爭奪王位,而集結數十個國家所展開的俱盧之野大戰 ( Battle of Kurukshetra ),據說連中國也有份參戰。大戰持續 18 日,死傷無數。
相關資訊
日期2010年03月09日
↓立即免費下載~攞定U Fun隨時換禮遇!↓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發表回應